尚美至善——吉大一院志愿者服务感言
走进偌大的吉大一院,我穿上蓝马甲,戴上志愿者的胸牌,第一次站在了志愿者的岗位上,从那一刻起,终于切实的感受到了身为“蓝马甲”的责任感与荣誉感。
在此之前我曾用客套官方的种种词汇拼凑出了一份份关于这份志愿活动的策划和活动总结,那时,我可能还要愚笨的在百度的搜索栏里打上“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看着百度词条对医院的描述,看着医院的官网,希望从中能够找到“蓝马甲”描述,借此来丰富我枯燥乏味的策划,同时也希望能够掩盖我的无知。可是,我想说的是虽然吉大一院、导医服务对我来说有一些陌生,但是,我对志愿却不陌生。我依然记得自己曾在报名表上写下的一笔一划,一词一句:“用爱心去微笑”。与其说是自己立下的早起flag,不如说是给自己一个成为“蓝马甲”一员并实现自己价值的机会。
两个多月的志愿就这样过去了,彼时的我只会傻傻的站在电梯旁,一脸歉意的说:“不好意思,我帮您问一下导诊姐姐”。如今的我,已经能够肯定的告诉患者哪里取药,哪里交钱,12-17号电梯怎么走,怎样操作自助挂号的机器……两个多月,固定的时间,固定的位置,面对着不同的人流。看着病人拿着病例,拿着挂号单、检验单,匆匆走过,有的人面带着释然的微笑,脚步轻快走出大门;有的人紧皱眉头走出诊室;有的人茫然的站在人群中,四处张望,寻找蓝马甲的身影……
每次有人走近,我的第一感觉是紧张,我担心自己回答不出他们的问题,担心指错方向,也担心病人对我的回答不满意……一位一位患者走过来,当我被大家团团围住,各种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有时仿佛是失聪一样,只能看见大家脸上焦急的表情,却听不懂大家说什么,有时会想到“英语听力也不过如此吧”。当我慢慢熟悉医院,慢慢熟悉我的工作,我也有能力将自己从这困境中解脱。四周的声音也都渐渐清晰,同时,我也能听见自己的声音:“直走左拐取药”、“预约取号去一楼”、“是的,阿姨,这里是三楼”、“儿科二楼”、“奶奶,我帮您操作机器吧”……就这样,身边的人群匆匆而过,他们曾从四面八方焦急的向着蓝马甲走来,又在蓝马甲的指引下向四面八方散去,回过神来,早已满头大汗。
事实总是不尽完美,上了年纪的叔叔阿姨总是不愿意将自己的钱放入不会说话的机器中,尤其当机器出错的时候,缴费凭证卡在机器里,费用扣了两三遍,机器却没有任何反应,当我带着阿姨去窗口打印凭证单的时候,阿姨并没有表示出对机器的不满或发一些牢骚,而是像家人一样和我聊天,她说自己的女儿也像我一样当过志愿者,还说90后不再是前几年网上所谓的垮掉的一代。虽然,机器技术不成熟为阿姨带来了麻烦,但阿姨的态度让我感动许久。
将心比心,当我们走入医院,拿着挂号单焦急的站在大厅,最希望的不过就是有那样一个蓝色的身影,走到身边,面带微笑,亲切的问:“请问需要什么帮助吗?”而我,很荣幸的成为了这抹蓝色的一员,用自己微薄的力量让这蓝色变得更加强大,更加耀眼!
(吉林大学 商学院 2015级会计学 周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