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青少年医务社工技能培训班”完美收官!
盛夏未散,初秋未满。在这个风吹麦浪的时节,由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吉大一院)、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吉林省生命关怀协会联合开展的“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青少年医务社工技能培训班”项目于2024年9月11日圆满结束。培训讲师中既有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又有资深社工,确保了教学质量。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位讲师采用讲座、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增强培训效果。此外,考勤制度和课堂纪律的不断优化调整,确保了培训的顺利进行。项目的圆满结束标志着青少年医务社工服务专业性与规范性的进一步提升。
8月14日,北京新艺动社会工作发展中心联合创始人唐潇雯以《“儿童艺术疗愈”——艺术与病痛的连接》为主题,将儿童绘画、游戏等内容与医务社会工作相联系,对艺术疗愈在缓解儿童就医过程中的病痛以及恐惧、焦虑等消极情绪的方式进行深入介绍,并现场带领学员共同体验儿童绘画及乐高拼搭。学员深刻了解到艺术疗愈在实际环境中的运用技巧,他们表示将在以后的工作中,通过艺术疗愈的方式改善患儿的就医体验,提升儿童的精神层面自我修复能力,辅助患儿早日康复。
8月21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儿童医疗辅导师吴小花以《儿童医疗游戏辅导》为主题,通过分享医疗游戏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培养学员在儿童疗愈环境中运用多方参与互相影响的方式提升公共艺术能力,体验更深层次的生命力量。此外,吴小花引导在场学员抽签组队参与到OH卡牌游戏中,运用卡牌内容引导学员走进患儿的内心世界,以便帮助患儿实现自我接纳与心灵疗愈。
8月28日,深圳市青勤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执行经理陶晓英以《园艺治疗在儿童领域的实践分享》为主题,首先介绍了园艺治疗的理论、原理及特点,通过讲述园艺治疗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植物材料对儿童视觉、嗅觉、触觉、味觉产生刺激,让儿童运用园艺材料接触自然环境,从而达到疏解压力与复建心灵的作用。课程的后半段,在陶晓英的指引下,全体学员参与到用花朵制作小鸡盆栽以及压花和种植小麦草的活动中来,为学员带来了生动的园艺体验。
9月4日,吉大一院医务社工罗旭以《儿童安宁缓和医疗的实践探索》为主题,通过分享儿童安宁缓和医疗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增进学员在医疗事件中对儿童与成人间差异的认识。同时,详细阐述了儿童安宁缓和医疗的特点,并结合实际案例向学员着重介绍了社会工作者在儿童安宁缓和医疗中使用心理支持、协助告知、赋权增能、医疗救助等多种工作方法的实际案例。
9月11日,吉林省联青志愿者协会会长徐浩钧以《如何有效做好服务中的影像记录及文字传播》为主题,为学员介绍影像记录和文字传播的方式方法,并现场指导学员整理手机内存的具体操作方法、拍摄与运镜的技巧以及剪辑视频软件的应用。学员纷纷拿起手机积极参与,不仅提升了学员的摄影及剪辑技术,更有助于学员在工作中通过影像记录及文字传播的方式提升服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结项仪式上,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医疗救助与健康促进部部长万莉、吉大一院社会公益部主任刘芳分别进行项目总结讲话,并对未来青少年医务社工的持续发展做出展望。万莉在视频发言中表示,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学员们深入学习了医务社工的核心理论知识和实务技能,通过案例分析、实战演练等多种形式,全面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祝贺参与本次培训的学员顺利完成培训课程,希望大家可以持续学习,不断探索医务社工服务的新途径、新方法,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刘芳表示,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背景下,通过系统的技能培训,提升医务人员的专业服务水平,让学员们有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服务患儿、服务社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医疗的期待。感谢项目有关的所有组织者、参与者的付出与努力,同时,也希望此次参与培训项目的全体学员携手共进,为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努力奋斗。
此外,项目按照学员出勤情况分别授予学员结业证书以及丰富的奖励物资。历时三个月,经历了夏蝉与秋风的更迭,学员们收获了丰富的青少年医务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实务方法及专业技巧,实际工作中的专业技能与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患儿的就医体验及服务满意度大幅提高。希望学员们能够在项目结束之后,在工作中充分利用这些物资,扎实推进青少年医务社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