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部举办“战胜恐惧”小组活动
恐惧是什么?
可能是即将扎进皮肤里细尖的针头,你不知道会有多疼?疼痛会持续多久?
也可能像是张开血盆大口的CT扫描仪,你不知道为什么要让你独自躺在上面?
可能是睡一觉起来开始簌簌掉落的头发,你不知道,没有头发的自己会不会被当成奇怪的人?
也可能是大人们嘴里提到的穿刺,你不知道,是穿过身体,带给你未知的痛感吗?
在患儿心中蔓延的这种情绪,就是他们面对的就医恐惧。
为了帮助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小儿肿瘤科、小儿血液科患者及其家庭更好地认识恐惧产生的原因,协助患儿更好地战胜恐惧,适应医院环境,提高就医依从性,吉大一院社会工作部联合北京新艺动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分别在小儿肿瘤科、小儿血液科开展5节主题为“战胜恐惧”的小组活动,共计90余名患儿参与了本次活动。
第一节:听说你家有怪物
本节活动通过绘本故事《听说你家有怪物》导入,通过互动提问,让组员明白产生“恐惧”是因为面对未知事物,只要增加自己的了解,就可以减低恐惧。之后,社工通过引导组员利用粘土制作常见的物件拼凑成“怪物”,让孩子们转化恐惧,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内心恐惧。利用粘土创作,将“恐惧”转化为轻松与趣味。
第二节:有勇气的不倒翁
本节活动中,社工通过提问问题:“你觉得怎样才算有勇气呢?”导入本次活动,并带领组员观看绘本视频《勇气》,让孩子们回想自己是否像绘本里的小朋友一样遇到过小挑战?自己又是怎样面对的?你做过什么有勇气的事呢?之后社工带领组员观看示范视频制作纸盘不倒翁,通过制作手工,让他们利用作品为自己打气,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大小挑战。
第三节:做最勇敢的自己
本节活动中,社工首先鼓励组员思考:“有什么自己想尝试但是不敢的事吗?”“为什么不敢尝试呢?”通过带领组员阅读绘本《做最勇敢的自己》,让组员明白勇敢地尝试新事物能够给自己的成长带来收获。之后,社工带领组员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出自己想尝试的新事物,并和其他组员共同分享如何做好准备。通过本节小组活动,让小组成员明白:只要开始尝试,新的东西自然会为他带来成长,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
第四节:改造小能手
本节活动中,社工播放绘本视频《住院我不怕》,根据故事将医疗流程转化为正面积极的意义。之后,社工通过协助小朋友改造针筒,转化医疗用具恐惧,把治疗用的针筒改造成好玩的东西,消除并转化小朋友对看病的恐惧,拉近小朋友与医疗流程与医疗用具之间的距离,降低和转化小朋友在治疗中产生的恐惧。
第五节:给医生的礼物
本节活动中,社工询问孩子们:“你觉得医生辛苦吗?”“为什么医生的工作会这么辛苦呢?”两个问题,希望小朋友站在医生的角度,体会医生的辛苦。接着,社工带领组员阅读绘本《你好,安东医生》,并通过互动提问让小朋友体会到医生对病人的关爱,从而对医生产生共情,不再害怕医生。最后,社工带领组员进行手工制作,让小朋友们通过赠送自己做手工作品的方式向医生表达感谢。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是相互关联的,认知起到中介和协调的作用。在面对陌生环境及有创治疗时,患儿可能会产生恐惧、焦虑等消极情绪,而这些情绪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应对方式。因此,通过小组活动,改变患儿对恐惧的认知和行为,可以减轻他们的恐惧和焦虑,支持他们来应对治疗中的挑战和压力,更好地适应医院环境,配合医护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在未来的工作中,吉大一院社工部将继续秉持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以患儿需求为出发点,设计更具个性化的病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