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是我国致盲率最高的眼病,60至89岁人群白内障发病率约为80%,而9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发病率达90%以上。50岁以上人群视力障碍比例高达30%,主要原因就是白内障。手术是目前治疗白内障唯一有效的措施。如果把眼睛比作照相机,晶状体就是“镜头”,白内障就相当于“镜头”模糊,需要换“新镜头”。白内障手术主要过程包括两个部分:通过超声乳化的方法吸出混浊的晶状体,植入新的人工晶体。
白内障什么时机手术最合适?
白内障手术时机选择,很重要!以往的观念认为白内障要“熟透”了再手术,然而临床实践证明,过熟过硬的晶状体不仅给患者生活及家人照顾造成极大的不便而且增加了手术难度,会带来更多手术风险。现在建议因白内障导致的**矫正视力低于0.5的患者,即可手术治疗。即使达到0.5,但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时,如影响到夜间驾驶、阅读、户外活动也可手术,这样会极大提高生活质量,减轻了家人的陪护重担。白内障手术可通过微切口,采用超声击碎摘除晶体,再植入人工晶体替换浑浊的晶状体,手术的成功率较高,如眼底情况较好,大部分病人能提高视力。
出诊医生介绍:
郝继龙,教授,眼科主任,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长期在三甲教学医院从事眼科临床、科研、教学及管理工作,带领团队率先开展各类先进的眼科检查及手术治疗,擅长各种白内障、角膜病、青光眼等手术,尤其擅长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白内障囊内及囊外摘除术等。
陆成伟,眼科副主任,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公派留学于美国纽约眼耳医院1年,为亚太白内障及屈光手术医师学会委员,拥有丰富的微创白内障手术经验,擅长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白内障囊外或囊内摘除术等白内障相关手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老年Top期刊《Aging Cell》发表高水平文章阐述了氧化应激损伤在白内障发病中的作用。